大家好!我是吉林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2024级朝鲜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马珂。今天,我想和大家分享我与导师潘政旭教授之间的学术成长故事。这段故事里,有困惑与挑战,也有收获与感动。更重要的是,它记录了导师无私的付出与指引,见证了我一步步走向成熟与自信的过程。
初识导师:在信任与鼓励中点亮方向
刚进入研究生阶段时,我和许多同学一样,既怀抱理想,又略带迷茫。朝鲜语笔译专业的学习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,还需要在翻译实践、跨文化交际以及专业研究之间找到平衡。
而就在这个阶段,我遇到了我的导师——潘政旭教授。
潘老师的严谨治学、平实作风和温和态度让我印象深刻。他总是告诉我们:“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,而是文化与思想的桥梁。”在他的鼓励下,我逐渐学会从学术的角度去审视翻译,开始主动探索研究课题,尝试将课堂所学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。
比赛舞台:在锤炼中积累自信
在潘老师的指导下,我第一次走上了全国性的翻译比赛舞台——韩素音翻译大赛。
备赛时,我常常被原文的文化背景和复杂句式难住。是潘老师一次次带着我拆解难点,指导我在忠实与灵活之间找到平衡。虽然那次比赛结果并不算辉煌,但却让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。
不久之后,我又参加了儒易杯翻译比赛。这一次我更自信、更从容,而这份从容自信,是无数个夜晚潘老师的悉心修改与鼓励。
他常说:“比赛的奖项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你能在实践中学会思考,学会成长。”

科研探索:在课题与项目中锻炼能力
在学术研究方面,潘老师同样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与帮助。
在他的引领下,我成功主持了校级科研项目《人机协同翻译模式下朝鲜语笔译学习研究》,围绕学习策略与语言特点展开探讨。从课题设计、资料收集到数据分析,潘老师都细致指导,让我逐渐掌握了完整的科研流程。
除了科研,我还有幸主持了一个校级案例库项目《朝鲜半岛局势紧张时期中韩媒体话语翻译比较研究及舆情引导策略》。项目不仅要求我们系统整理新闻案例,还要进行归纳总结与应用推广。面对复杂任务,我一度压力巨大。但在潘老师的鼓励下,我学会了如何科学安排进度,如何高效整合资源,让我在过程中收获了宝贵的组织与实践能力。
专业认证:在严格训练中突破自我
在学习与科研的同时,我也把目光投向了职业发展。在潘老师的建议下,我开始备考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(CATTI)。
从知识点梳理到真题演练,潘老师都给予了全方位的指导。备考过程虽枯燥,但潘老师常常鼓励:“证书不是目的,而是你专业能力的检验。”
最终,我顺利通过了CATTI三级笔译考试!这份证书不仅是对我专业能力的认可,更是对潘老师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。

全国舞台:在大赛中见证成长
在潘老师的持续指导下,我又一次迎来了重要挑战——全国编译大赛。
备赛期间,潘老师带领我们进行多次模拟训练,帮助我调整思路、优化表达。最终,我在大赛中荣获全国三等奖!这个成绩不仅是对我的肯定,更是对潘老师耐心指导与辛勤付出的最好证明。
感恩与传承:笃行致远
一路走来,我深深体会到,导师不仅是学术上的引路人,更是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。潘老师用他的专业素养、科研精神和人格魅力,教会了我如何去探索、如何去坚持、如何去担当。
今天,我所获得的成功,无论是科研项目、翻译比赛,还是资格考试和全国大赛的舞台,每一份收获都凝聚着潘老师的智慧与心血。
未来,我会带着这份恩情继续前行,在朝鲜语翻译的学习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创新。我也希望能将潘老师的精神传承下去,去影响更多的人,就像他曾经点亮我心中的那盏明灯。
学术的道路从不平坦,但因为有导师的引领,我们才能坚定前行。感谢潘政旭教授在我的研究生生涯中给予的关怀与指导。未来,我会继续努力,不负导师的教诲,不负学校的培养,不负青春与时代的期待。